刘伯温辞官后,带着一股沉重的心情,握住了徐达的手,低声说:“有句话,望你永远记在心里。功臣楼庆功宴那天,你一定要紧跟皇上,寸步不离。”徐达心中一阵困惑,正准备询问其中缘由,却看到刘伯温神色凝重,随即回答道:“照着我说的做,日后你自然明白。”这番话似乎暗藏着重重玄机。
自古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 朱元璋的早年便是这样的经历。他从小便过着艰苦的生活,直到25岁时才迎来人生的转机。郭子兴的提携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,逐渐积累了带兵的经验。此后,他带领淮西二十四将南征北战,成功攻占滁州,自立门户。随着郭子兴的去世,朱元璋收揽旧部,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,最终成功攻占南京,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。紧接着,刘伯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智辅佐朱元璋,定下了先陈后张、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,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等敌人,最终消灭元朝,建立了明朝,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。
展开剩余70%朱元璋即位后,大力封赏功臣,昔日的穷困兄弟,一跃成为了位高权重的公侯将相。他们不再是贫苦百姓,而是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富豪。为了稳固与这些功臣的关系,朱元璋不仅将他们升职,还通过结亲的方式,力图拉拢他们,成为儿女亲家。然而,他的封赏并未给功臣们带来好运。为了表示感激,朱元璋还特别为功臣们提供了免死铁券。这本是用来保障他们安全的奖赏,然而,铁券的出现,却成为了功臣们陷入悲剧的引线。功臣们仗着免死铁券,逐渐滋生了骄纵之心,他们开始在朝堂上为所欲为,仗势欺人,甚至拿着铁券大肆作恶。然而,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:在朱元璋的眼里,所有的解释权和决定权都掌握在他自己手中。
这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朱元璋的威胁。随着功臣们势力的膨胀,朱元璋感到越来越不安,他担心自己的江山会因为这些功臣的反叛而动摇,甚至连自己的子孙也会成为他人手中的棋子。因此,他决定采取极端措施,铲除掉这些潜在的威胁。
传说中,朱元璋为功臣们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功臣楼,并决定在这座楼内设宴,感谢他们的功劳。当这座楼落成之日,朱元璋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,许多功臣都认为自己是皇帝的重要支柱,理应受到特别的荣宠。然而,刘伯温早已察觉到朱元璋的意图,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。自从朱元璋登基后,刘伯温便感到不安,时常辞官,但每次朱元璋都再三邀请他回宫。
终于有一天,刘伯温感到形势危急,他以身体不适为由,再次向朱元璋辞职。此时,他故意显得病容憔悴,不停咳嗽,仿佛气力已尽。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病重,便决定放他一马,准许他回乡,并且送上金银作为慰问。然而,刘伯温并没有立即回家,而是直接去了徐达府。徐达和刘伯温向来关系深厚,徐达虽为淮西的勋贵,却一直保持低调,远离朝廷争斗。两人并肩作战多年,情谊深厚,刘伯温因此决定在离别之前,给徐达一个警告。
当刘伯温握住徐达的手,并低声叮嘱他要紧跟皇上,不离身时,徐达虽然不解,但还是心生警觉,决定听从刘伯温的劝告。庆功宴上,朱元璋一如既往地设宴款待功臣们,席间气氛热烈,酒杯不断地被举起。然而,朱元璋突然站起身,走向门外,徐达立即回想起刘伯温的警告,目不转睛地盯着朱元璋,心里明白,今天的庆功宴可能并不简单。正当朱元璋起身时,徐达紧跟其后,寸步不离。
走出功臣楼,朱元璋突然回头问道:“徐达,何故跟来?”徐达眼见形势危急,立即答道:“特来保驾。”朱元璋心中一惊,意识到徐达已识破他的意图,但为了不让事情败露,便让徐达继续跟随。两人走出百余步后,忽然传来一声巨响,功臣楼在猛烈的爆炸声中倒塌,瞬间陷入火海。朱元璋在消灭大部分功臣的同时,只有刘伯温、徐达、汤和、郭英等少数几人逃过一劫。
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火烧庆功楼”传说,虽然它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,但它的背后反映的是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和对功臣们的极端猜忌。而那些幸存的功臣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,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与权力周旋、保持低调。例如,徐达即使功高,但每次凯旋归来后,第一件事就是上交兵权,回府休养,从不结党,而郭英则以低调的作风避免了危险。至于汤和,他以奇特的方式保全了自己,在晚年通过故意降低自己的名声,成功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,最终安享富贵,子孙也因此得以延续荣华富贵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